<%@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 include file="/common/taglibs.jsp"%>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河北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提升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将其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重点实施了以构建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12个重点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112工程”,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基本形成,部门核心业务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公共服务日益普及,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整合了26个部门纵向业务专网,支撑了31个纵向业务系统应用,与国家多个部委网络实现了对接,承载了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为我省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建设了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公共支撑,实现了人口、法人等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省市两级政府、92%的县级政府都建设了网站,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日趋完善,网站已成为各级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服务和政民互动的重要载体。

 2.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省级49个部门448项非涉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2010年网上审批系统受理省本级行政许可项目121111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9.6%。国土、建设、卫生等部门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远程报批和管理。呈报省政府文件全部实现网上传输。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核心业务实现了电子化处理和网络化服务,网上纳税人比例达到76%,建设了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即时监控、监测预警和绩效评价。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基本实现了全省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全省自动监测排污口达到1211个,视频监测重点污染源企业达到28家。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人数达到783.9万人,占全部参保人数的97.3%。住房保障系统实现了53.8万户住房低保家庭、1779个住房保障项目、8.3万套保障性房源的动态管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三网监测、出生医学证明、免疫规划网络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等基本实现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应急处置的能力。邯郸、唐山、石家庄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全省11个设区市、部分扩权县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邯郸市“居民卡”、唐山市“城通卡”、沧州市“一卡通”的民生保障卡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方便了居民。

 3.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口与人力资源库覆盖了全省7000万人口,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质监、计生等部门开展了人口相关数据的共享应用。法人基础信息库涵盖85万多家法人单位,为国税征管、“小金库”治理、事业登记以及社会治安等提供了共享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减灾救灾、护城河安全保卫、反恐等应用提供了支撑。完成了7698万幅纸质档案数字化。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超过777GB。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数据总量达3760 GB。依托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了企业基础信息系统,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的信息交换、比对和共享,为加强市场监管,促进财税增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

 4.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省市两级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制。规划建设了河北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分中心,完成了对全省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工作;建设了河北省电子政务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在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开展了数字证书应用试点;建设和完善了省信息安全通报平台,省市县1074个单位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加强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检查等基础性工作,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试点,完成了对965个单位的信息安全检查,保障了重大活动期间的网络信息安全。

 5.电子政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河北省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省级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规范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开展了信息资源规划,探索形成了河北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等多项培训,在省委党校建立了领导干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召开了电子政务建设新闻发布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虽然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网络整合、信息共享阻力大,法制建设有待加强。二是重硬件重网络、轻开发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电子政务与核心业务融合度不高,技术业务两张皮。有些单位仍热衷于建网买设备,忽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应用效果也未充分发挥。三是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立项、资金、建设、验收和运行维护缺乏统筹管理,资金浪费和投入不足并存,部门间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已建电子政务系统缺乏运维资金保障。四是信息共享意识淡薄,部门本位思想严重,大部分单位希望共享其他部门信息,而不愿提供本部门的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缺乏政策性约束,制约了政府宏观决策、协同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五是基层电子政务发展滞后,全省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缺乏基层数据支撑,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有待普及。

 (二)面临形势

 1.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支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来表情达意、提出诉求,民众通过网络直接问政正在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网络虚拟社会、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对社会管理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政府工作要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就必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规范和创新政府工作流程,构建网络化、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科学发展与富民强省建设赋予电子政务新的历史使命。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特征比较明显,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区域竞争压力,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迫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电子政务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统筹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全面促进我省科学发展和富民强省建设。

 3.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对电子政务提出了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建设重心下移,以电子政务改进、完善政府传统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社会公众需求,以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为目标,坚持统筹协调、集约建设、深化应用、注重成效。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设施,加强核心业务信息化,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切实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基层电子政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应用模式,促进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集约建设。从全省电子政务应用大局出发,实行统一规划、分工建设,统筹管理、集约建设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和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2.延伸应用,惠及公众。围绕管理重心下移,重点建设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基层为重点的应用系统,探索面向社区、面向弱势群体的政府服务模式,促进便民服务的泛在化、个性化、多样化,使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3.协同共享,注重绩效。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结合政务工作重点,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把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电子政务综合效益。

 4.完善机制,确保安全。完善电子政务协同推进机制,探索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设,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防管结合,管理与技术并重,确保电子政务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的支撑显著增强,重要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水平显著提高,门户网站体系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主渠道,网上办事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支撑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具体目标是:

 ——全省党政机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省级达到85%,市级达到70%以上,县级达到50%以上,省级电子公文发文比率达到50%以上。

 ——所有行政许可事项、80%的非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重要领域信息共享达到较高水平,省级部门信息共享度达到60%。

 ——县级以上政府网站开通率、政府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

 ——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政务部门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集约化、一体化、协同化的要求,建设一批重要信息系统,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1.在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人口、社区等领域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行政服务。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提高广大社区、乡镇和区县等基层单位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探索推进党委人大、政协系统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体系,紧跟下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为公众提供电脑、手机、电视等多种终端服务方式,大幅提升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方面。建设和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测、能源资源监测、环境保护监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信息系统,提高政府经济调节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人口和法人基础信息资源,推进各部门监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金融、环保、工商、税务、政法、商务、中小企业等部门和行业的信用系统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效率。

 3.在社会管理方面。突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应急联动、公共安全、司法管理等系统应用,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城乡电子政务一体化应用模式,做好已建、在建和新建系统的衔接,实现全省电子政务应用上下贯通,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

 4.在机关办公和管理方面。组织开展网上办公推进工程,建设机关办公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视频会议、会议管理、电子公文交换、网上辅助办公等应用,推广移动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公务员办公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各种办公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强化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加强行政电子监察、财政资金监管、联网审计等系统建设,提高党政机关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推进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政务部门协同履职能力

 按照需求导向、统一标准、授权共享、资产化管理的思路,加快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和重要业务应用共享数据库建设。

 1.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引导有关部门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严格履行信息采集职责,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避免重复采集。结合业务活动的开展,实行分别建设、统一管理、共享共用,探索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模式。

 2.加强重要业务共享数据库建设。按照需求迫切、效益明显、协同共享的原则,以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围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综合治税、社会信用、应急指挥、住房管理、流动人口监管、经济运行、科技创新等重点跨部门业务应用,加强相关业务共享数据库建设,为跨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支撑。

 3.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继续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组织各级各部门,梳理和编制履行职责产生和需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基础编码交换共享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责任、更新频率和机制,确保数据更新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时性;依托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快速发现、准确定位和方便查询,为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资产化管理,提升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科学决策水平提供服务。

 (三)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提升电子政务应用的保障能力

 按照满足应用、共建共享、确保安全的原则,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安全保障等三大支撑体系。

 1.整合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依托公共通信基础设施,加强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扩大网络覆盖面,继续完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务内网、公务外网、安全设施的网络架构,提供移动电子政务接入功能,全面推进政务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

 2.建立健全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覆盖省市两级、连通所有省直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以各类政务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框架,加强对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尽快建立政务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长效机制,切实为跨部门、跨地区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撑。

 3.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省级电子政务灾备中心,实现电子政务数据的异地备份和恢复,完善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扩大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实施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测评体系,扩大测评范围,逐步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四、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是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任务艰巨,需要扎实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二十项重点工程。

 • 提升公共服务方面

 1.河北省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在现有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系统功能,构建“河北省网上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服务事项网上集中管理和“一站式”办理,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联合审批系统,在省级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统一受理,实现“一门受理、抄报相关、信息共享、同步审查”的一站式办理服务。推进市县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事项的网上一体化办理和电子监察。开展跨地域帮办代办试点,逐步实现异地办理。以现有的网上审批系统网站,建设河北省网上行政服务大厅网站,并纳入“中国河北”门户网站体系,使之成为全省面向公众的网上行政服务的统一窗口。推广数字证书、电子印章和电子文件归档应用,加快建设数字档案馆,逐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电子文件在线实时归档和综合利用。

 2.数字信访和网络问政工程

 推进网上信访、民意诉求、社会矛盾预警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互动功能,设立和完善政务论坛、省市长信箱、网上留言等互动栏目,推广市长热线电话,搭建集网络、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渠道为一体的信访和便民服务处理平台,推进信访职能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信访案件交办、考核、投诉等处理机制,为群众信访和便民服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渠道。探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级各部门设立办理机构,及时回应网民留言,积极主动地与网民实现互动交流,促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大力推进各级政府部门网站建设,把握下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发展形势,适时开通政府网站手机版,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提供手段。改善整合链接政府各部门公众服务资源,通过政府网站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一站式”服务,使政府门户网站真正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民众的第一窗口。

 3.社会保障与就业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险、保险关系转移、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管理、公务员管理、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个人住房、房地产市场管理、保障性住房等重要信息系统,提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广电话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助服务一体机,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以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为契机,统一规划民生保障卡,建立共享机制,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卫生、公积金、住房保障等领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一卡多用。推进民生保障卡异地联网应用,实现异地养老、医疗就诊、公积金异地缴存和使用、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住房保障、小额支付等业务跨域一卡通。

 4.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提升工程

 围绕医改五项重点工作,构建系统整合、信息共享的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综合卫生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全省卫生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点建设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机构和人员、药品及医疗器械、新农合、疾病控制、妇幼等数据库,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业务协同和卫生管理服务决策的需要,逐步实现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我省综合卫生管理水平。推进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工程,以民生保障卡基础信息为标引,充分利用公安部门人口信息、人社部门医保信息,整合卫生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全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依托省市县三级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为公共卫生管理、医院医疗提供共享服务,逐步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

 5.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行数字执法。依托现有基础,推进网上协同办案系统建设,规范网上办案流程,逐步实现案件从立案、侦查、批捕、审判、服刑等全过程一体化办理,提高政法机关办案水平。继续推进公安执法办案信息化,依托网上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立案网上核实、证据网上展示、监督网上进行、审批网上办理、结果网上公开,实行执法过程网上实时监督。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建设,加强流动人员管理。推进“天平工程”建设,在全省推行“数字法庭”、法院裁判文书辅助校对系统及应用,加快“远程提讯系统”建设及应用,提高司法效率、保证司法公正。积极推进“电子检务”,加快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远程提讯系统,进一步完善多媒体示证系统,逐步实现检察讯问、监控和指挥一体化。继续完善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监狱管理、罪犯和劳教人员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加快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政法系统信息共享、行政执法机关与政法机关间信息共享,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对接系统,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逐步行政执法机关与政法机关间执法信息和案件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各级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6.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加强交通应急指挥、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安全生产应急、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防汛指挥、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食品药品应急、森林灾害监控和应急、粮食安全、口岸疫病疫情应急、民政救灾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的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推进平安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平安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为基础,建设视频监控通用服务平台,实现交通、水利设施、农产品、公共场所、特殊区域等视频资源共享,构建指挥调度、接处警、监控、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等系统有效融合,覆盖公安、城管、交通、消防、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食品、水利和通信等多个部门的安全联合工作平台,形成统一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确保城市生活的安全和谐。加快省政府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门业务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整合各部门应急指挥资源,通过应急指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预警信息规范发布、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做出快速联动反应,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推进城乡数字规划,以实体建筑、房屋权属和城乡公共设施三类基本公共管理对象为主线,建设和完善涵盖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市政管线、规划成果、产权产籍、城市管理、住房保障等信息资源库,建立住房城乡建设数字化平台,通过网格化巡查和定期遥感监测等手段,逐步形成省市县完整的城乡规划动态监管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推进数字住房管理,建设数字住房保障系统,动态掌握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房源、被保人员和保障资金的运行情况,实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五类棚户区改造及农村危房十种住房保障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推进住房保障家庭人口、户籍、财产、收入等跨部门信息共享,为住房保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继续完善个人住房系统建设,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个人住房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个人住房基础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实现全省个人住房信息共享和统计,为实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支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唐山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对各设区市数字城管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在供水、排水、燃气、供热、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综合管网、风景名胜等方面的应用,建设省级数字化城管系统,推动系统向县乡延伸,全面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8.基层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

 围绕环首都经济圈行政环境的优化,按照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运维服务队伍、统一办公平台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在环首都14个县(市)开展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试点,支持县级网上行政服务、互联网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等电子政务服务和建设模式创新,探索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县级电子政务模式。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加快电子政务应用向基层的延伸,推进社区和乡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就医、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家政、出行、婚姻登记、社会组织管理等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

 (三)强化综合监管方面

 9.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工程

 结合“企业一套表”统计制度改革,加快企业统计数据直报系统和统一的统计业务处理平台建设,推进统计业务处理的网络化、电子化,建设统计数据中心,整合统计数据资源,建立健全面向统计业务、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统计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监测与调控、粮食储备与流通、价格监测、能源综合管理、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经济运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与重要市场、重点企业、交易系统、运营系统的实时数据接口,实现经济运行中煤、电、油、运、气、热、水资源、粮油、农产品、宏观经济等信息的源头和实时采集,以及对经济运行数据的及时、快速和准确的监测。按照“一数一源、共享多用”的原则,建立全省经济运行信息目录,推进经济运行数据的信息共享,开发经济运行决策和预测预警信息系统,通过有关表格和图形加以展现,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便捷、直观的数据支持。

 10.信息综合治税工程

 完善纳税服务平台,推进网上税务局建设,实现网上开票、网上申报缴税、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等在线办税,逐步实现税务机关从“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依托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集约建设综合治税信息共享系统,实现税务、财政、工商、质监、海关、金融、发改、统计、商务、国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社、住建、工信、国土、交通、民政、政法等部门信息资源的自动汇总、交换、分析比对,推进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有效地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控管,促进财税增收。

 11.农产品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推进生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统一编码,建立源头数据库,推行农产品数字标识,有效监测产品运行轨迹,逐步实现农产品全程监管。加快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奶站网络监控系统,推行牲畜二维码标识,实现动物养殖、运输、屠宰、流通等环节监控和疫病可追溯。建立和完善食品、基本药物、医疗器械、化妆品、药品企业、医疗机构、餐饮业、食品医药从业人员等数据库,建立餐饮药品企业非现场监控系统,对全省128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餐饮企业关键岗位的实时监控,实现药品生产质量和餐饮服务安全的可追溯。建设食品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和基本药物质量管理系统,实现对进入我省的食品药品从购进、库存到销售、使用的全程追溯和实时监控。完善食品药品诚信管理系统,并实现与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开展食品药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完善奖惩制度,逐步建立起食品药品行业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的信用评价机制。

 12.国有资源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完善土地、矿产、海洋和环境等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以“一张图”为基础,实时在线获取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强化综合分析,实现对全省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和矿产的审批、勘查、开采等实时全程动态监测与监管。建立全省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加强耕地监管,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直接监测,开展土地卫片执法监察。建设全省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和林业产业数据库,以空间地理基础库为基础,加载和完善林业资源空间分布数据,实现对森林资源和重点林产品的监测分析;以营造林业为重点建设全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林权、林地等林政管理系统,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建设和完善全省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以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环节的监测为重点,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动态掌握我省主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总体状况,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全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13.协同监管与征信系统建设工程

 以工商企业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完善市场主体数据库。以网络经济市场监管、国有企业监管、特种设备监管、打假治假监管、文化市场监管、出版物市场监管、扫黄打非、网吧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口岸协同监管、建筑市场监管、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等重要监管业务为主题,推进跨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推进公安、人口计生、民政、教育、社保等部门基于人的信息共享,促进全员人口统筹管理、流动人口监管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推进证照信息共享,创新建立证照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实现证照信息科学管理、有效共享和高效应用;以现有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充分整合金融、工商、税务、质监、建设和公安等多部门征信系统,建设全省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企业和个人综合信用档案,为社会公众依法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披露提供服务,创造诚实守信、规范动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14.环境保护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在现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基础上,建设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源在线视频监控和工况监控,建设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对全省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城市区域空气质量等进行动态监控。建立辐射环境基础数据库,实现对放射源、射线装置和电磁辐射设施监管,提高我省辐射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建设河北省环境监控综合平台,集成污染源在线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大气质量监控自动站、地表水质监控自动站等监控系统,整合土壤、噪声、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各项环境业务数据和应急相关资源数据,建立有机统一的环境监控与应急指挥综合应用平台,提高环境违法案件处理效率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完善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实现全省建筑能耗动态监测。

 (四)改善机关自身建设方面

 15.机关办公信息化推进工程

 组织实施电子公文普及应用工程,在市级以上和有条件的县推动公文的在线起草、网络批核和传输,推动全省电子公文应用。完善全省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功能,制定电子公文标准,健全电子公文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体系,实现各级党政机关上报文和下发文件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电子公文中心,实时收录各级党政机关制发的电子公文,建设公务员通用阅文系统,通过集中管理、集中存储、部门授权提供查询等服务。积极推进视频会议和会议无纸化应用,建设机关通用办公平台和公务员办公门户,以全省组织机构资源数据为基础,按照公务员本人岗位职责要求,以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统一通信为手段,融合会议管理、消息传送、值班、视频交流等基本应用系统,对用户权限进行细化管理,业务应用与信息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提供虚拟化的办公和协作平台,优化业务协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16.行政监察与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和完善电子监察系统,扩大电子监察的范围,逐步由行政审批事项监察扩展到全部行政权力运行监察,实现对行政权力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完善异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和规范,自动采集各部门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对业务运行流程实现自动监控。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仪容仪表、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证据保全和威慑作用。完善干部数据库和考核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加强对干部的绩效管理。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目标,建设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实现对各类财政资金的运行全景展现、在线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管。完善审计业务联网监督管理系统,扩大联网审计业务的范围,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五)提高电子政务基础保障能力方面

 1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综合利用工程

 围绕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逐步规范重点领域政务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应用,根据业务应用主题,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依托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编制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信息按需共享。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等为重点,围绕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以业务流为主线,编制共享数据流,推进人口、法人、地理等基础信息的共享应用,为工程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应急指挥、综合治税、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管理、流动人口监管等方面业务的协同提供基础支撑,不断扩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应用成果。

 18.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根据政府各部门所建设的地理信息平台和对数据格式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数据库,完成剩余的7821幅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转化工作,完成29幅1:25万、592幅1:5万、5100幅1:1万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作,为政府各部门的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数据保障,及时满足各单位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测绘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测绘、国土资源、交通、水利、农业、气象、民政、林业等部门公益性测绘信息的交流、交换与整合,充分发挥基础地理信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工商市场主体、质监监管、城市设施、数字城市建设和管理、多维人口信息决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19.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程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与就业、文化和宣传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大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力度,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热线和“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建设,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站,集成电话、电视、互联网和短信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开展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农资、农业专家、农民合作社等“五群”综合信息服务。加强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搭建河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提升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大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全省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逐步建立与促进就业相适应的全省人力资源供求信息、高级人才、流动人才等数据库,完善就业信息交流发布与管理平台,促进就业和优秀人才引进。继续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民间文艺馆、数字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宣传文化云资源中心,整合全省音视频、文化、图书出版、报刊等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利用现有基础,整合资源,建设省级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为我省电子政务和重要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备份服务,确保数据安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监控中心,在全省公务外网出口设置监测设施,对网络流量、网络攻击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对党政机关门户网站进行技术性测试,查找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健全信息安全应急支援平台,建设信息安全应急基础数据库,完善应急决策辅助系统,为全省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提供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功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平台,扩展通报平台的功能,实现对全社会信息安全的在线交流、专家答疑、信息互动、短信实时报警。探索推进电子政务涉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完善数字证书认证系统,优化升级密钥系统,普及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建立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平台,实现全省电子政务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并做到权限明确、责任可查。加强对全省电子政务重要信息系统的定期信息安全测评,查找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隐患,提高电子政务系统防范水平。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可靠性评估,通过检查评估和自评估,加强对电子政务重要系统的风险管理,提高系统规避风险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电子政务管理和推进机制

 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各级各部门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各级各部门信息化机构要强化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管理,逐步实现由技术支持和服务向电子政务综合管理转变,切实推动电子政务向深度应用发展。

 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验收和评估综合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建设统筹管理办法,电子政务项目须经过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把关后,由财政部门统筹考虑资金安排,确保项目建设符合规划和标准要求,能够利用已有资源集约建设,确保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保障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建设以及基础性、公共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建立电子政务联席会议制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每年召开一到两次电子政务总结交流大会,研究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项目调度和经验交流,展示应用成效。逐步建立业务协同工作推进机制,协调部门应用对共享信息的需求。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评工作制度,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考核办法,把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增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动力,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机制建设

 创新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模式,提高其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建设项目的招标、监理、验收和审计,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督导和协调。推行软件正版化,对全省政务机关共性、通用软件、通用的运维服务开展集中采购,共同享有知识产权,降低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服务、跨部门应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等项目建设。逐步扩大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形成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

 规范和保障电子政务运维经费,由财政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研究提出电子政务运行维护资金管理办法及运行维护资金标准,将电子政务运维资金纳入预算体系,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探索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外包模式,开展电子政务运维外包服务试点,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更加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促进服务业发展,有效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体制机构问题,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三)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保障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省内外专家学者和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重大问题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建立完善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的支撑体系。

 加强电子政务相关课题研究,跟踪电子政务发展进程,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研究探索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电子政务推进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强化信息共享和绩效评估。

 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发展中急需的、基础性的标准,强化已有标准在电子政务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在与国家标准相衔接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基础信息资源、网络管理、政府网站管理、电子运维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互为操作和信息共享。研究制定电子公文的处理和存储规范,逐步取消电子、手工的双轨制,提高公文电子化处理水平。加大行业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努力形成行业应用规范。

 完善电子政务咨询和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决策参谋作用,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专业水平,培育提升网络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和安全测评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技术机构的实力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体系,为全省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四)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和培训等基础工作力度,逐步形成适应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的发展环境。

 积极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好《河北省信息化条例》立法和宣贯工作,推动电子政务管理、信息资源开发、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为电子政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大电子政务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信息主管(CIO)制度。结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推行电子政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岗位聘任制,在事业、待遇、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培育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作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熟悉政府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技术和政务业务的高度融合,为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队伍保障。

 注重电子政务宣传和培训,加大各种媒体对电子政务应用的宣传力度,通过生动的案例提高社会对电子政务应用的认识水平。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开展全省各级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电子政务应用培训,提高公务员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

 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强化重大工程的组织协调和调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好与相关领域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衔接工作,要切实加强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我省规划的各项任务和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来源:规划处